English

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现实意义

1998-11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李华 我有话说

邓小平同志的农业思想,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,深刻领会其精神,对于更好地指导农业建设,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从政治高度重视农业问题

邓小平同志站在政治的和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农业。1982年,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时,高度概括农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:建国以来,我们做了一些事情,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,粮食达到自给,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,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。邓小平同志还说: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情,只要人民吃饱肚子,一切就好办了。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人们:农业是根本,不要忘掉。他是把农业作为国家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来考虑的。

邓小平同志站在国家稳定、政局稳定的高度,认为,农村不稳,中国不稳。他从社会安定、政治稳定、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,多次强调这个观点,说: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,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,城市搞得再漂亮,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。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。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,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,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,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。

邓小平同志之所以从政治的高度反复强调重视农业问题,是充分地看到了农业在我国的特殊意义。抓农业工作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,我国人口多、底子薄,资源相对少,是以占世界7%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%的人口。在这种条件下,抓好农业工作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,是我国的最大政治。另外,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是农业大国,农民的稳定,就是农村的稳定,也就是全党全社会的稳定。

当前,从政治上重视农业,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好减轻农民负担问题。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,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农民问题,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利益问题,农民的利益得到保证,农村就会稳定,社会就会安定。近几年来,名目繁多的乱集资、乱收费、乱摊派和乱罚款,已经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,增加了农民负担,引起农民强烈不满。虽然各级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做了大量工作,并收到了一定效果,但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。

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

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一个是底子薄,一个是人口多,耕地少。农业是发展经济的前提和基础。

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,其出发点主要是粮食。邓小平同志曾说:农业要有全面规划,首先要增产粮食。2000年要生产多少粮食,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基本过关,这要好好计算。2000年总要作到粮食基本过关,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。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,三五年转不过来。粗略估计一下,到2000年,以十二亿人口每人八百斤计算,粮食年产量要达到九千六百亿斤。每年要增产一百多亿斤才能达到这个目标。在增产措施上,邓小平同志提出,要因地制宜,抓住重点,从增加肥料上,从改良种子上,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,从防止病虫害上,从改进管理上,以及其他手段上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。通过实施农村改革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、加大农业的开放开发力度以及实施科教兴农等有力措施,粮食总产量连登三个台阶。但是粮食问题绝不能就此放松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:在我国,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,直接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危,粮食问题马虎不得,应长抓不懈。所以粮食问题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,尤其是丰收年份,要充分考虑到粮食播种面积增大、政府提高粮价以及特殊风调雨顺年份在增产中的偶然因素。要用发展的观点清醒地看到粮食生产存在的隐患。一是耕地日益减少,二是人口逐年增长,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农业持续发展。为了保证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,应抓住主要矛盾,重点采取三个措施:第一是加大投资力度,第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,第三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。

抓农业要有全局思想

抓农业必须有全局观念,这是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。他指出: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,主要靠多种经营、因地制宜,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,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,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,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。邓小平同志主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,通过农村城镇化,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。邓小平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,强调农业哺育工业,工业反哺农业,实现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。他指出,确立以农业为基础、为农业服务的思想。工业支援农业,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,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。

搞农村经济建设,发展农业生产,既要实现增产,也要实现增收;既要发展粮食,也要发展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;既要大力发展第一生产力,也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,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。工业与农业是一种相辅相承、相互促进、相互依赖的关系。这种关系处理得好,能达到相互协调、共同发展的目标。在我国五六十年代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,通过农业积累资金促进了工业的发展。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措施,用工业反哺农业,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。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,才能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